“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党委有规划、教工党支部有计划、党员教师有方案,做到人人讲思政、课课有思政。”党委有要求,学院有行动。pg电子游艺开展院级课程思政立项,教工党支部围绕课程思政开展研讨,党员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立项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在支部沃土里持续汲取养分。
紧扣课程思政畅谈教学创新。农业昆虫教工党支部周兴苗副教授面向专业核心课程团队教师、“金课”团队教师及学校部分青年教师作了题为“新时代的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的主题报告。他通过举例引出传统教育思维上的局限,表示“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生理生化教工党支部书记丰求胜提出要将“十四五”规划中对“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新期待新要求融入课程内容中。生理生化教工党支部李萍认为‘课程思政’是通过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来育人。她表示,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找准站位,利用自身优势,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思政元素呈现,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思政育人效果。
围绕课程思政开展专题报告。栽培耕作教工党支部邀请胡立勇教授作了题为“农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与思考”的报告。胡立勇从爱国情怀、行业使命感、科学精神、创新思辨能力、国际视野、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六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与育人导向。她表示“课程思政”建设重在育人,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农学人才。谈及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时,她重点在“重农爱农、精耕细作、藏粮于技、强农兴国”等方面进行了讲述。她认为,实现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必须以爱国情怀为纲领。“作物栽培学是传承人类几千年智慧与哲学思想,不断与现代高新技术相融合,承载着生态、风景、文明、美学重任的一门科学”,胡立勇总结到,“课程与思政的结合将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全面,这也要求教师们要在课程教学中发挥育人主体作用”。
聚焦课程思政深入主题研讨。栽培耕作教工党支部周广生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目标理应长远,重在内容而不是形式,要有科学的育人理念。杨国正教授分享了他眼里“课程思政”的“三大”:大情怀、大格局、大目标。农业昆虫教工党支部王满囷教授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力军,每位教师都应向“四有”好老师靠拢。他表示,“思政元素的增加要与课程知识紧密联系,通过真实的、贴切的故事引入思政,方能让学生有所启示”。生理生化教工党支部崔克辉教授认为,要将思政融入课堂,思政素材的选择很重要,“我们应该合理地、有所侧重地将思政内容渗透到课程中,在融合时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拽。”曾汉来教授表示,“教师和思政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思政与教育的结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前、课后,每个老师亟须探索建立‘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创新推动课程思政。”
内化研讨成果促进外化于行。在2020中国作物学会人才培养与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由我校牵头组织、朱龙付教授主持的教学与课程思政论坛上,全国农林院校教师代表围绕课程思政开展了深入地研讨交流,刘立军副教授作了题为“根深叶茂,栽培人生——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浅见”的专题报告。
栽培耕作教工党支部书记汪波副教授表示,学院期中教学检查围绕“课程思政”开展的示范课、专题报告、交流研讨,让他对“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融入课堂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表示将努力挖掘课程的育人元素,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据悉,pg电子游艺重视“课程思政”示范建设,目前立项36门,参与教师178人次,覆盖7个教工党支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pg电子游艺将通过专家辅导、专项培训、专题研讨、课堂示范、案例展示等形式加强立项管理,力求各支部、各党员教师“课程思政”研究和建设成果及时应用于课堂教学。未来还会建立学院“课程思政”档案与素材库,并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讨与合作,共建农业历史文明研究中心,提高学院“课程思政”的质量,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最大限度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采编:pg电子游艺新闻中心
审核:周雄